文/泊風
回憶起小時候的故事,總會帶上溫暖泛黃的時光濾鏡和輕快爽朗的旋律,那些四五歲的記憶中,學前班中孩子們的嬉笑打鬧就在耳畔不遠處,而在那些嬉笑打鬧的喧鬧裏,總會在並不遙遠的地方傳來《丟手絹》的咿咿呀呀的歌詞,還帶著第一顆奶牙掉落時唱歌漏風的聲音。
“丟丟丟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後邊,大家不要告訴他,快點快點抓他”
在這輕快明亮的旋律背後,把半個世紀的沉重和絕望都掩埋了過去。
抗日戰爭的時候,鮑侃在寧波當音樂老師。很快戰爭就把平靜的生活攪成一團亂麻。在國難當頭的情況下,鮑侃思考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辭了自己的工作,北上抗日,去到了延安。
由於鮑侃曾經有過當老師地經曆,於是就被派到延安保育院工作。在抗戰地大環境下,當地孩子的成長受到了很嚴重的考驗,缺醫少藥的環境下許多孩子早夭。
位於戰時延安的“洛杉磯托兒所”門口的兒童。他們的衣服是由生活在美國洛杉磯的中國人捐贈的。
這時候身為保育員的鮑侃就開始動腦子,怎麽讓孩子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起來,那麽就隻能讓小朋友們多運動起來,以提高身體素質。但是當時又沒有很好的條件,小朋友們自己跑啊、跳啊很是無聊。於是鮑侃開始自己編歌曲、編故事,以讓小朋友們的生活能夠更豐富一些。
最後呢,鮑侃就依照當時的一個遊戲,編了一首兒歌。不過這首兒歌的旋律並沒有那麽朗朗上口,直到它遇到了另外一個人,才在曆史上煥發出勃勃生機。
1942年到達延安後,關鶴岩參加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領導的西北文藝工作團,先後為樂隊演奏員和音樂創作員。文工團經常下鄉宣傳抗日及建設、保衛邊區。參加過秧歌運動,下鄉隴東時,搜集隴東民歌近百首。
建國之前的1948年,關鶴岩在看到小朋友們遊戲時,他聽到了一首很有意思的歌謠,但是在旋律上並不那麽容易傳唱,於是他就把這首歌配上了新的琅琅上口的旋律。
關鶴岩
敏感中的六十年代,人們的精神文化被嚴格控製,全國人民隻有8個戲和極少幾首歌可聽可唱,文藝創作在那個時代幾乎是不能的事情,人們的精神隻能依附在政治的狂熱中。美與藝術是被政治隔絕的東西,就算是歌曲,也是被政治使用的工具而已。
有一天突然從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傳出五首陝甘寧邊區革命民歌的歌聲,其後《人民日報》以《陝甘寧邊區革命民歌選》為標題,全文整版發表這五首民歌,並加按語:“這五首革命民歌,產生並流行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的陝甘寧邊區,全國解放後更加廣泛流傳。現由陝西省文藝工作者改詞、填詞、編曲,並重新發表。——《人民日報》編者”,在極端的政治氣氛之下,這幾首歌幾乎一夜間這幾首歌就轟動了全國,在祖國大江南北開始被傳唱。
樣板戲
如今這五首看來政治色彩過分濃鬱的歌曲,在今天除了《山丹丹開花紅豔豔》以外幾乎已經喪失了生命力。但是在當時,就這“五首民歌”的出現也並不是那麽容易。敏感中7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在某場合中說過一句話,意思說:革命老根據地的歌曲很好嘛,陝北民歌也很好嘛!當時宣傳部門的一些人聞風而動,立即前往陝北地區尋找可以被傳唱的民歌但沒有什麽收獲,更多人怕措辭不當而攤上牢獄之災,所有沒有人以身犯險。
之後正是關鶴岩參與進這其中的工作中,最終將《咱們的領袖毛澤東》、隴龍民歌《翻身道情》和陝北民歌《工農齊武裝》及《山丹丹開花紅豔豔》改編出來,成為了當時最最流行的主旋律歌曲。
但與此同時呢,在另一邊,在小朋友們的操場上,在家屬院的大院裏,另一首兒歌卻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被更多的小朋友傳唱,那就是不經意間被關鶴岩改編的歌曲《丟手絹》。
鮑侃的兒女在鮑侃晚年的時候才得知原來自己小時候玩遊戲唱的歌,竟然是媽媽作的詞,而鮑侃的孫輩還在唱著這首歌謠。2005年關鶴岩去世,人們對他的評價的第一句是:其創作的著名兒童歌曲《丟手絹》至今仍膾炙人口。
晚年鮑侃
“政治問題不會像莎士比亞那樣長存。”——哈德羅ⷥ𘃩熣
美與愛永垂不朽。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