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億個活的養樂多菌幫腸道做運動”“連續7天,自然調節消化節律”“讓腸道保持暢通,抵抗力更好”……曾幾何時,這些宣傳語讓你心動,買了一瓶又一瓶“對身體有益”的飲品。
隨著國內消費市場對益生菌產品的需求大幅增加,益生菌產業迎來了井噴式發展。數據顯示,近5年來我國益生菌產業每年以高於15%的速度快速增長,但在高速增長的同時,其種類也在不斷地增多。
糖果餅幹、衝劑、膠囊、功能飲品、嬰兒輔食……益生菌以各種形態出現在大家的眼前。眾所周知,人體的消化係統由消化腺和消化道組成。消化道中小腸是最主要的消化、吸收場所,而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除了依靠各種消化酶,還要依賴於小腸中存在的龐大的細菌群,基於此,各類益生菌產品掀起了一場“護腸”運動。一股圍繞益生菌保健品、健康食品的消費時尚撲麵而來,讓消費者陷入“怎麽買、買哪種?”的選擇中。
隨著益生菌產業的快速成長,良莠不齊的行業問題也隨之而來,尤其是在母嬰食品、保健食品領域,在各大商家的華麗包裝下,益生菌成了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朋友圈的那些“網紅”產品,大多以益生菌、乳酸菌為宣傳重點,吸引顧客購買,實際上大多過甚其辭,其中產品內含多少比例的菌種你是否知曉?
人體腸道係統中約500-1000種細菌,這些細菌可分為有益菌、有害菌與中性菌三大類,其中具有調節人體穩態作用的被稱作益生菌。公開資料顯示,益生菌最早來源於希臘語,意思是“對生命有益”。
1965年由美國聖約翰大學的Lilley和Stillwell第一次使用,是用來描述由微生物分泌的可以促進其他微生物生長的物質與抗生素相對應。此後,其含義發生了很多次變化,目前廣泛使用的是由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給出的定義:益生菌是指活的微生物,當攝取足夠數量時,對宿主的健康有益。
自90年代初以來,形形色色的“益生菌”類保健品風靡了整個世界。迄今為止,科學家已發現的益生菌大體上可分成三大類,其中包括:乳杆菌類(如嗜酸乳杆菌、幹酪乳杆菌、詹氏乳杆菌、拉曼乳杆菌等);雙歧杆菌(如長雙歧杆菌、短雙歧杆菌、卵形雙歧杆菌、嗜熱雙歧杆菌);革蘭氏陽性球菌(如糞鏈球菌、乳球菌、中介鏈球菌等)。此外,還有一些酵母菌可歸入益生菌的範疇。
當人體住滿足夠的益生菌時,人就會處於健康的狀態,但是一旦體內菌群失去平衡,比如菌種間比例發生大幅變化或者超出正常數值時,那麽腹瀉、過敏、胃口不佳、疲倦、免疫力低等一係列病症就會隨之而來。
據了解,益生菌可以改善腸內微生態平衡,具有緩解不耐乳糖症狀、預防生殖係統感染、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血清膽固醇、幫助吸收營養成分等作用。那麽,肯定會有人疑惑,平時市麵上見到的乳酸菌飲料、酸奶等與益生菌又是什麽關係呢?
據了解,乳酸菌是一類能利用可發酵碳水化合物產生大量乳酸的細菌統稱,這類細菌在自然界分布極為廣泛,具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益生菌也包括大家所說的乳酸菌,目前,農業部允許使用的基本上均分為三大類,即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市場上的益生菌大多是芽孢杆菌和酵母菌。⠀
2003年,安全標準國家食品與檢測評估司發布,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種有:兩歧雙歧杆菌、嬰兒雙歧杆菌、長雙歧杆菌、短雙歧杆菌、青春雙歧杆菌、保加利亞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幹酪乳杆菌幹酪亞種、嗜熱鏈球菌、羅伊氏乳杆菌。
目前市麵上的乳酸菌飲品多多少少都會看見以上菌種的影子。然而,許多消費者對此卻概念模糊,隻是一味地“跟風”。
睿歐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生菌市場規模已達360億美元,全球益生菌產品中,保健食品與藥品占比8.6%,預計2020年全球益生菌膳食補充劑的市場價值將達到88億美元。中國益生菌2017年市場規模已達460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0 年將近千億元,年平均增速約14%,現處於快速增長期。
據了解,現下,如交大昂立、修正藥業、湯臣倍健等國內保健食品和藥品企業,娃哈哈、君樂寶等食品企業也紛紛推出針對不同人群的益生菌產品;澳大利亞的Life Space、韓國的“媽咪愛”和美國的“康萃樂”等國外益生菌品牌也在中國母嬰市場得到了迅猛增長。
在全球益生菌行業蓬勃發展大背景下,據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益生菌產品市場規模約222億元,至2017年上升至553億元,GSGR等於17%左右,預計到2023年其市場規模將達到1420億元。
對於益生菌,大多數消費者對其概念都是模糊的。很多消費者對益生菌服用效果評價不一,但都一致認為益生菌是有益的。有的消費者表示,隻知道對身體好,就買了,沒有真正去了解過益生菌到底是什麽。
“電視上經常會有廣告,加上現在大家都希望有個健康身體,想著隻要對人體好,肯定都會買的。我也不會去多了解什麽,比如益生菌衝劑、飲料,有乳酸菌字樣的酸奶,多少都會買一些”網友說。⠀
在淘寶搜索“益生菌”,各種品牌的益生菌產品映入眼前。記者選中一家名叫“湯臣倍健佰健專賣店”,該店關於益生菌產品共有兩種,一種是大人小孩都能服用的,一種是隻針對女性使用的。該店客服告訴本刊記者綠色包裝的益生菌,隻要是3歲以上孩子都可以吃,每早空腹溫水一袋衝服即可。本刊記者看到,該款產品一套共20袋裝,每袋1.0克。
“我們這款產品月銷1785件,很多人都在買,大人小孩都能吃,第二套半價,如果是因為排宿便問題導致肥胖還會有減肥的效果。”該店主說。
隨著益生菌普遍被大家接受,各種形態的益生菌也出現在大大小小的商場中。不同產品配料表中,對添加益生菌的說明也有差別,而嬰幼兒奶粉中普遍標注為“益生元”;滴劑、粉末狀衝劑則大多標注了添加的菌株名稱及菌數,嬰兒輔食、糖果零食及飲品中的益生菌標注則參差不齊。⠀
記者走訪各大超市,在嬰幼兒奶粉專區和乳製品專區看到很多帶有“益生元”、“活性乳酸菌”的字樣。隨便抽取其中一款名為“益生元葡萄糖固體飲料”的產品,本刊記者發現其配料隻有低聚異麥芽糖、低聚半乳糖、食用葡萄糖。與嬰幼兒專區相比,益生菌菌種比例居多的是乳製品專區。
中國奶業協會理事、廣東奶業協會副會長王丁棉認為,益生菌酸奶的流行大勢所趨,而且益生菌在未來食品、農作物殘葉的應用會更加廣泛,形成一個大產業。
本刊記者發現,在乳製品專區,大大小小的酸奶,各式各樣的品牌,可謂是花樣眾多。大多標有“活性乳酸菌”的飲料酸奶均在冰箱內存放,很多飲品背後均標注著“開瓶後請盡快飲用,冷藏後風味更佳”的標語。⠀
試想飲品從生產到運輸到各大線下超市再到消費者的手中,多個環節的鏈接,這其中活性乳酸菌到底還有多少?
俗話說,“凡事有利必有弊”,益生菌也是如此。雖然益生菌對身體有益,但長期使用也會給人體帶來危害。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陳醫生表示:正確補充益生菌的確有益,但是也有專家提出,對益生菌的作用必須一分為二地看,它對那些因濫用抗生素造成的腸道菌群失衡的病人的確有用,但必須服用足夠的有效菌量。而對於體內菌群平衡的普通人,則不需要額外補充。
“人體的腸道是一個自然產生有益菌的發酵工廠,我們每天隻需要攝入一定量的水果和蔬菜等營養物質,經過腸道消化、分解和發酵果蔬膳食纖維素便可產生大量的有益菌群,這也是我們的腸道與生俱來的生理功能。普通人對益生菌的需求量並不是很多,因此無需借助太多外力,正常的身體也會自動產生調節。所以個人認為隻要正常飲食,排便正常,就不建議額外補充什麽物質。”陳醫生說。
那麽使用益生菌後會對此產生依賴嗎?
有醫生表示,使用益生菌不會產生依賴,但是長期使用同一種益生菌造成腸道菌群平衡失調,建議不要連續使用同一種益生菌超過一個月,如果改善不明顯,需要繼續使用,就更換其他品牌的益生菌。
那麽,益生菌產品真如包裝上所言會有上百億個嗎?
王丁棉認為100億個活性益生菌多的不可思議,不過是消費者的誤解。細菌是十分微小的,數量也特別多,其實人體中的細菌數量多得不可計數,100億個在其中根本不算什麽。人體腸道中既有一些有效菌(益生菌),又有一些致病菌,它們相互製約、發生作用。
“在理論上看,肯定是有效菌越多越好。活性益生菌單位含量100億個絕對沒有超過合理的量,甚至200億個也都可以。”王丁棉說。
近年來,益生菌行業在標準法規方麵取得重要進展,尤其在益生菌保健食品的法規建設上,國家監管機構明確了益生菌保健食品的定位,積極推進注冊與備案雙軌製建設。同時,隨著備受關注的9種益生菌與7種益生元納入保健食品原料目錄研究的範疇。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特殊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司處長宛超在今年6月表示,在最新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中已明確,推進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雙軌運行,在益生菌行業,要關注以下兩方麵:一方麵,如何規範加強注冊環節益生菌產品的安全和有效性審查;另一方麵,如何實現益生菌產品標準化和規範化發展。日後,益生菌行業規範將如何,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