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的兩部分分別是(國寶煉成記 4《富春山居圖》之二)
作者:韩阳子 来源:李双江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7-05 07:52:36 评论数:
我在上篇故事裏,介紹了《富春山居圖》作者黃公望的青少年時代,這篇故事,繼續講述黃公望的中年和晚年的故事。
►中年家道中落,生活無著。有幸重啟仕途,卻又因此坐牢。
就這麽玩了十幾年,期間母親和養父都離世了,隻會花錢不會掙錢的黃公望不出意外的跟很多紈絝子弟一樣,家道中落,坐吃山空了。
玩,是需要銀子的,家裏老婆孩子的生活也需要銀子。雖然道術小有成就,可點石成金畢竟隻是傳說。賣畫為生?咱哪能幹那個嗎!(其實是那時畫得還不咋地呀)。正在走投無路之時,巧不巧的,此時已是朝廷大員的舊友張閭向黃公望遞來了橄欖枝。
公元1311年,就任江浙一把手的張閭邀請時年42歲的老相識黃公望做其的書吏。一年後,黃公望隨張閭返京,成為大都禦史台的一名掾吏(輔助官員)。這是黃公望唯一 一次離開江南、成為元朝最高的權力中心,大都的一名正式在編的官員,雖然職務清苦,但生活也算是有著落了。
元大都複原圖,藍瓦白牆,氣勢恢宏
但造化弄人,僅僅過了4年,就又出事了!
據《元史》載,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朝廷派張閭“經理江南田糧”,他到江南後“貪刻用事,富民黠吏,並緣為奸”,搞得“人不聊生,盜賊並起”,並且“以括田逼死九人”。
於是在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九月,為平息民憤(其實就是張閭此時在宮中的靠山倒了,政敵借此機會製造事端而已),皇帝老兒將張閭抓起來扔監獄裏了。
這張閭對自己可有知遇之恩呐,況且這“經理田糧”相當於一次土地改革,利益觸犯極廣,不使點手段能成嘛!這倒好,出了事了,就拿恩人當替罪羊呀,這可不行!
因此,在禦史台任職的黃公望便又義薄雲天啦,利用職務之便,不識時務的為張閭積極辯護。可權利鬥爭是殘酷的,別人都避之不及呢,您一個小小的檢察官還往上衝,要命的是你們之間還是舉薦關係!
元代的監察機構辦公場景複原
結果可想而知,得嘞,您也一起進號子裏反思去吧!
►劍走偏鋒,回歸自我的人生下半場。不問世事,隨心所欲,直至終了。
公元1321年,黃公望出獄了。雖然此時“通達儒術”的元仁宗重新開科取士,故友楊載也積極推薦他到鬆江知府汪從善處謀個差事。但在暗無天日的號子裏,整整熬了6年的黃公望是真的憋壞了,也想明白了,這當官無趣不說,還TMD風險極大,人生過半,索性放飛自我吧。於是拒絕了朋友的好意,開始了雲遊天下,悉心學畫、研道的後半生。
有一說黃公望出獄後就加入了全真教,對此我倒有不同的看法。
全真教祖庭--重陽宮,又名重陽萬壽宮
我認為黃公望其實很早就加入了全真教,因為他20多歲就結識了很多有名的道友,並且從入教時直接拜師金月岩為師,與教內金月岩、莫月鼎、冷啟敬、張三豐等交往素厚、互為師友,公開身份後還直接就掌管了萬壽宮,提點開元宮,說明其在教內身份早已極高。
張三豐畫像
由於黃公望對全真教的教義、教製和修煉方法都十分熟悉,還曾在蘇杭設“三教堂”授徒傳教。更現實的是,從此銀子是不缺了,可以無憂無慮的玩了。
因此,雖然史書記載對其入道的時間語焉不詳,隻是籠統的說他出獄後加入全真教,但我個人還是傾向於他其實很早就加入全真教了,隻是因為他前半生還是玩心未泯,也不缺錢,因此才對於教內之事三心二意、沒有公開身份罷了。
而且元朝的時候,當道士有個好處,就是免服差役、免交賦稅。所以選擇這個時候公開道士的身份,也給黃公望後半生修道和從事繪畫創作(其實還是玩)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間。
如詩如畫的富春江
好啦,不管怎麽說,至此,黃公望算是徹底放棄了為官的想法,可以全身心地寄情於山水和鑽研道術了。
已 “知天命”的黃公望,又回到了江南他熟悉的的家鄉,常熟虞山西麓的小山村。回到家鄉的黃公望,潛心體會繪畫技巧,且反複臨摹名家作品,其繪畫功力日漸精深,漸漸名聲大振。他的老朋友危素還把自己從不示人的家藏宋紙二十方贈與黃公望,美其名曰:隻有黃公望才配使用這珍貴的宋紙,所求不過是換取黃公望幾幅親筆之作而已。由於索畫之人甚多,黃公望也終於有了穩定的收入。
有錢了,一顆本就不安分的心又開始躁動了。有道是怎一個玩心了得!
1329年春,黃公望不顧年已60的身板,毅然辭別妻兒和家鄉故友,與好友倪瓚相約,又開始了一波遊山玩水的征程(其實也還是家鄉周邊,足跡再未涉足北方)。
在此期間,他還與師傅金月岩合編了《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訣》、《抱一函三秘訣》、《紙舟先生全真直指》等內丹書籍,後被收入《正統道藏》,留存至今。
他黃公望與師傅金月岩合編的《抱一函三秘訣》
這幾本書的內容非常深奧,既強調明心見性,又詳述“金液還丹”的修煉方法,可見黃公望很早就已經是個得道之士了,也為其後來的長壽打下了基礎。
雲遊嘛,就少不了銀子,而此時的黃公望不論在書畫界還是道家都已名聲在外,靠著書畫潤筆就收入頗豐。同時,玩心未泯的他,還時不時的擺攤算卦(看來除了研習道法,他還懂“周易”呀,其實,對於已經看破紅塵的他,替人算命,不過是另一種戲虐人生的遊戲)找樂子的同時也補充了盤纏。
這一玩,又是將近20年,也是黃公望繪畫功力日益精進的20年,期間佳品不斷。
其中於吳興浦仙的鬆聲樓,作《溪山欲雨圖》、為全真教師弟鄭樗[ch嫝作《雲溪鬆屋》,“淺設色,畫鬆壑雲嶺,山有精舍”。
這位鄭樗,字無用,人稱“無用師”。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圖》後半部分,即用其字命名,曰“無用師卷”。
為倪瓚作的《江山覽勝圖卷》,黃公望認為這是他的“平生得意之作”,並在圖上自題款識雲:“餘平生嗜懶成癡,寄興於山水,然得畫家三昧,為遊戲而已。今為好事者征畫甚撥迫,此債償之不勝為累也……”
直到公元1347年,78歲的黃公望在師弟鄭樗的陪伴下開始遊曆於富春江一帶。
鄭樗在元末明初畫家盛著作品《滄浪獨釣圖》中的題詩
黃公望和師弟來到富春江畔,隻見江水清澈見底,江麵漁人唱晚。此景深深的迷住了他,而且富春江一帶也有很多道觀,生活居住便捷,於是就決定留在這不走了。
至此,黃公望還是如此的普通,普通到除了故友和全真教友,世間沒有幾人知道他,注意他,除了幾本丹書和贈友的畫作。以年已78歲的高齡現實來看,黃公望大概率的會在此終了平淡無奇的一生了。
但恰恰因為這一留,卻為後世留下了一幅中國文化界的曠世瑰寶《富春山居圖》,也使黃公望本人身後得以名垂青史!
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十月二十五日,黃公望在完成《富春山居圖》四年後,於杭州筲箕泉故居離世,結束了他平淡無奇的一生。而榮耀,注定身後由其偉大的畫作《富春山居圖》予以實現。
杭州筲箕泉
也許是上天的公平,也許是黃公望深得道家養生的要義,總之,在那個年代,能以享年八十六歲平安離世,其實才是他最大的收獲。
神奇之處恰恰在於,即使肉體不存於世了,但他對“玩”的理解,如魂靈般依附於那幅為他身後帶來無上榮耀的《富春山居圖》,而得以繼續存於世間。
以現代人的觀點看,客觀來講,這黃老爺子的一生是碌碌無為的,也是沒啥追求的,一生隻癡迷於四處遊曆交友,雖然學畫和悟道是認真的,卻成就寥寥。不出意外的話,他也會像億萬眾生一樣,終將寂寂無名,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之中。沒有人會知道,曆史上還有過這樣頑主的存在。
可就是這麽一位貌似寂寂無名之輩,卻憑暮年無意中隨意而就的一幅,號稱“畫中之蘭亭”的曆史巨作《富春山居圖》而在身後名垂青史。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之中,留下了極其璀璨的一筆!
這也說明,即使是玩,隻要好之極深,潛心探索,也終究會有機會為世人所認可。
常熟虞山南麓黃公望墓
►附:擴展資料
卻道是造化弄人,雖然黃公望本人做官三心二意,但其後代卻代父完成了為官的心願。
黃公望與夫人葉氏所生的次子黃德宏,授浙江總管;
黃公望嫡孫黃榮(黃德宏的長子),因追隨朱元璋打天下有功,後被敕封為昭勇將軍,子孫世襲紹興衛指揮使。
►寫到這裏我也不禁心中感慨,生命之中得遇一位好女人是多麽的重要!
黃公望的母親是這樣的好女人,雖早年喪夫,但依然含辛茹苦的供兒子念書,得以後來的博學多才、玩出了名堂。
黃公望的妻子是這樣的好女人,雖然老公生性好玩,標準“敗家子”一枚,但依然教子有方,使後代得以為官耀祖!
我會持續推出“國寶煉成記”故事係列,讓我們一起去探究那些隱藏在國寶背後的,或好玩、或傳奇的故事吧。喜歡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收藏、轉發。
對我們的國寶多一些了解,也是在孩子、朋友麵前嘚瑟的資本不是。
喜歡我文章的朋友,還煩請順手關注、點讚評論吧,謝謝!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